首页 > 诗文 > 郑遨的诗 > 伤农

伤农

[唐代]:郑遨

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

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

伤农译文及注释

译文

颗颗精细的红稻米饭啊,那是耕牛滴滴的血凝成。

贵族们吃喝玩乐赏珍宝,饮酒而吐出红米饭不停。

注释

伤:哀伤、悲悯之意。

红稻:指红色的稻米,为稻中的一种,亩产量低,较为珍贵、罕见。

颔:下巴颏。

珊瑚:海中的珊瑚虫的分泌物和石灰质骨骼形成的,像树枝状,多为红色,也有自色的,经加工成珍贵的装饰品,古代富贵人家常将它供于几案上,作赏玩的珍宝。

衔杯:饮酒。吐:吐出红米饭。

伤农鉴赏

  诗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隐居中度过,其诗亦多隐逸之风,这首《伤农》却是一篇富有社会意义的作品,对封建剥削阶级的奢侈浪费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此联描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红稻”指红色的稻米,不仅清香好吃,且富营养,多供贵族、富豪之家食用。这里不用一碗,而用一粒,便含有农民一年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才有人们碗中之餐,粮食得来粒粒都含着辛苦之意,用词着意甚深。“牛颔血”,牛在耕田时下巴被套绳磨出血来,突出了劳动的艰苦,然而牛既如此人更不堪,诗人借牛颔血烘托了劳动人民耕种的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换来的,和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很是相像。凡是有良心的人都应该珍惜劳动人民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这是两位诗人写作这类题材的诗之共同宗旨。然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那些不劳而获、不知稼穑的腐朽奢糜之徒是从来都不懂、也不屑去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的。

  “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此联描绘了富贵豪门家的奢侈与浪费。“珊瑚”,珊瑚枝,因它色彩艳丽,且采摘不易,所以它便显得十分名贵,是官宦贵戚家室内部装饰摆设珍品,由此可知,诗中“珊瑚枝下人”指的便是大富大贵人家的男男女女了,他们终日极尽奢华。下句中的“衔杯吐不歇”便是动劳人民辛辛苦苦种出的红米做成的饭,被他们在纵酒行乐时如同废物一般吐了出来。

  白描的手法与鲜明的对比是诗人采用的艺术手法;语言朴素、形式短小,含义深刻是这首诗的特点。这首诗与李绅的《悯农二首》相比,诗意接近,虽不及李诗影响大,但对农民的疾苦是深切同情,对不劳而获的豪富贵族是深表愤怒的。整首诗朴实、直率地写出悲愤交加的感情,有很强的感染力。

郑遨简介

唐代·郑遨的简介

郑遨(866-939),字云叟,唐代诗人,滑州白马(河南滑县)人。传他“少好学,敏于文辞”,是“嫉世远去”之人,有“高士”、“逍遥先生”之称。

...〔 ► 郑遨的诗(8篇)

猜你喜欢

夏氏池亭六首

明代唐时升

竹荫巧藏三伏,茶香分入四邻。

波间先辨来客,石畔长眠醉人。

题樊川杜相公别业

唐代钱起

数亩园林好,人知贤相家。结茅书阁俭,带水槿篱斜。
古树生春藓,新荷卷落花。圣恩加玉铉,安得卧青霞。

送惟良上人归江南

唐代卢纶

落日映危樯,归僧向岳阳。注瓶寒浪静,读律夜船香。

苦雾沈山影,阴霾发海光。群生一何负,多病礼医王。

山中逢巨蝶

陈振家

一蝶飞来大似窗,遭逢狭路意仓惶。轻摇两翅摧黄叶,闲转双睛泛绿光。

顿觉腥风奔面颊,倒抽冷气缩肝肠。归来疑虑总难析,遮莫逍遥漆吏庄。

题东皋

宋代曾几

市声俱不闻,野色良可喜。

听公北宅住,还我东皋子。

唐代释圆

新缝纸被烘来暖,一觉安眠到五更。

闻得上方钟鼓动,又添一日在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