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


拼音jì sì
注音ㄐ一ˋ ㄙˋ
词性动词


祭祀

词语解释

祭祀[ jì sì ]

⒈  置备供品对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

offer sacrifice to gods or ancesters;

引证解释

⒈  祀神供祖的仪式。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死而非其罪, 秦 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汉 王充 《论衡·解除》:“祭祀无鬼神,故通人不务焉。”
唐 柳宗元 《监祭使壁记》:“圣人之於祭祀,非必神之也,盖亦附之教也。”
《红楼梦》第九四回:“除了祭祀喜庆,无事叫他不用到这里来。”
艾芜 《都江堰的神话故事》:“李冰 父子的庙宇,巍然建立在 岷江 岸边 玉垒山 上,享受人民的祭祀。”

国语辞典

祭祀[ jì sì ]

⒈  祭神祀祖的泛称。

《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传》:「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唐·柳宗元〈监祭使壁记〉:「圣人之于祭祀,非必神之也,盖亦附之教也。」

祭奠 敬拜

英语to offer sacrifices to the gods or ancestors

德语Opferung (S)​, ein Opfer darbringen, opfern

法语faire un sacrifice

分字解释


※ "祭祀"的意思解释、祭祀是什么意思由词典库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他的父亲心中充满喜悦,因为他的儿子聪慧好学且渴慕知识;他知道他的儿子将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智者、一位祭祀、婆罗门中的王子。

2.园中叠山砌池,建楼筑亭,是明清两朝太后、太妃们游玩休憩、礼佛唪经以及祭祀先皇、寄托哀思之处。

3.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4., 抚州青蛙信仰的祭祀主题始为驱疫逐祟,后演绎为科举崇拜,在中国南方青蛙信仰民俗中较独特。

5.让回忆随风而逝,去发现幸福的地平线,来祭祀我苍白的灵魂。

6.其中,采纳汉姓汉名,更导致当代泰雅人在想象与表达自己的世系和祖先观念,以及进行祭祀活动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7.75岁的李作秀门前就有一座土地庙,她说,不光逢年过节去祭祀土地老爷,平时小孩受吓了,也会到土地庙这里“叫魂”。

8.沿河而居,珠水两岸的原居民把划龙舟当作一种探亲访友、祭祀先人、纪念屈原的民俗。

9.比如说,兴建越王台为集合聚训馆,修葺大禹陵并举行祭祀活动,整理贺秘监祠以按时奉祭,重修纪念秋瑾的风雨亭,又为岳飞题匾“浩然正气”悬于杭州岳庙。

10.祭祀仪式也是一种标志,它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是迷信,是一种对祖先的虔诚报答,也就是传统意义上说的“崇德报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