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而不淈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虚:空;淈:枯竭。比喻越虚心求知,知识就会越渊博。
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蘥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
基础信息
拼音xū ér bù gǔ
注音ㄒㄨ ㄦˊ ㄅㄨˋ ㄍㄨˇ
感情虚而不淈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秋高气和(意思解释)
 - 解铃还须系铃人(意思解释)
 - 挺身而出(意思解释)
 - 食不充口(意思解释)
 - 讴功颂德(意思解释)
 - 反求诸己(意思解释)
 - 喟然长叹(意思解释)
 - 来踪去迹(意思解释)
 - 蝶粉蜂黄(意思解释)
 - 不费吹灰之力(意思解释)
 - 半吊子(意思解释)
 - 目眩心花(意思解释)
 - 将伯之呼(意思解释)
 - 平心而论(意思解释)
 - 不可磨灭(意思解释)
 - 打情卖笑(意思解释)
 - 珠还合浦(意思解释)
 - 闲情逸趣(意思解释)
 - 立地书橱(意思解释)
 - 心上心下(意思解释)
 - 凡夫俗子(意思解释)
 - 横七竖八(意思解释)
 - 气味相投(意思解释)
 - 不在话下(意思解释)
 - 乐以忘忧(意思解释)
 - 荡然无余(意思解释)
 - 临危授命(意思解释)
 - 脸黄肌瘦(意思解释)
 
※ 虚而不淈的意思解释、虚而不淈是什么意思由词典库提供。
相关成语
| 成语 | 解释 | 
|---|---|
| 梁孟相敬 | 原指东汉时期梁鸿与妻子孟光相互敬爱。后泛指夫妇相敬。 | 
|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困:贫乏。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 
|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 施:加,给予。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 
| 无法无天 | 法:法纪;天:天理。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 | 
| 照葫芦画瓢 | 比喻照着样子模仿。 | 
| 高步阔视 | 同“高视阔步”。 | 
| 群龙无首 | 首:头;引申为领袖。一群龙没有领头的。比喻没有领头的;无从统一行动。 | 
| 万无一失 | 指绝对不会出差错。万:形容很多;失:差错。 | 
| 民不畏死 | 畏:惧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气慨。 | 
| 正人君子 | 旧时指正直;有道德的人物。现多用来讽刺假装正经的人。 | 
| 鸿儒硕学 | 鸿儒:大儒;硕学:有很多学问的人。泛指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学者。 | 
| 断香零玉 | 比喻女子的尸骸。 | 
| 异宝奇珍 | 珍异难得的宝物。 | 
| 画地为牢,议不入 | 议:议论。在地上画个圆圈当作牢狱,人们议论着不敢进入。形容狱吏的凶残暴虐。 | 
| 峨峨洋洋 | 本用以形容音乐高亢奔放。后亦用以形容欢乐之态。语本《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 举世无敌 | 全世界没有能胜过的。 | 
| 安闲自得 | 自得:自己感到舒适。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 | 
| 闲情逸趣 | 同“闲情逸致”。 | 
| 如痴如醉 | 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 
| 显亲扬名 | 显:使显赫;扬:传扬。使父母宗族显耀;张扬自己的声誉。指中举、立功、做官的荣耀。 | 
| 足不出门 | 同“足不出户”。 | 
| 伸手不见五指 | 形容光线非常暗,看不见四周围的事物。 | 
| 竹篮打水一场空 | 比喻费了力没有效果。 | 
| 暴露无遗 | 暴露:显露;显现;遗:遗漏。全部、彻底地暴露了出来;没有丝毫遗漏。 | 
| 屦及剑及 | 屦:鞋;及:赶上。形容人奋发兴起,行动果断迅速 | 
| 魂飞天外 | 灵魂脱离躯体飞到天空之外。形容惊恐到极点。 | 
| 形形色色 | 形容事物类别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形形:原指生出这种形体;色色:原指生出这种颜色。 | 
| 他山之石 | 别的山上的石头。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错误的外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