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母投杼的成语故事

拼音zēng mǔ tóu zhù
基本解释指曾参的母亲听到“曾参杀人”的传闻接连三次,便信以为真,投杼而走,谓流言可畏。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曾母投杼的典故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与大思想家曾参同名的人在外杀了人,有好事者跑到曾参的母亲那里说:“曾参杀了人。”曾母回答说:“我儿不会杀人。”照常织布。没多久又有人跑来误传曾参杀了人,这时曾母害怕,就投杼逾墙而走。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曾母投杼)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 成语 | 历史出处 | 
|---|---|
| 痛不欲生 | 宋 吕大钧《吊说》:“其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不欲生。” | 
| 小人得志 | 南朝·宋·何承天《为谢晦檄京邑》:“若使小人得志,君子道消。” | 
| 识文断字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8回:“当着人家识文断字的人儿呢?别抡荤,看人家笑话。” | 
| 离经辨志 |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 
| 彬彬有礼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83回:“唤出他两个儿子,兄先弟后,彬彬有礼。” | 
| 居重驭轻 | 宋·俞文豹《吹剑录外集》:“故自三代、秦、汉迄我朝,皆以兵得天下,人主皆亲历行阵,习知武事,知居重驭轻之势。” | 
| 刻骨铭心 | 唐 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 
| 拉大旗作虎皮 |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首先应该扫荡的,倒是拉大旗作虎皮,包着自己,去吓唬别人。” | 
| 万无一失 | 汉 枚乘《七发》:“孔老览观,孟子持筹而算之,万不失一。” | 
| 庖丁解牛 | 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