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声忍泣的成语故事


吞声忍泣

拼音tūn shēng rěn qì

基本解释吞声:有话不敢说出来。流泪入口,不敢哭出声响。形容无声地悲泣。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我所以吞声忍泣者,为无儿耳。”


暂未找到成语吞声忍泣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吞声忍泣)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居功自满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5章:“象郝摇旗这样的人,平时居功自满,遇到艰难的时候又不肯同心协力,常发怨言。”
经帮纬国 唐·李世民《授长孙无忌司徒诏》:“是以经邦纬国必俟曹之勋,燮理阴阳允归锺华之望。”
惨不忍睹 清 黄小配《洪秀全演义》:“尸首堆积,惨不忍睹。”
反求诸己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天涯海角 唐 吕岩《绝句》:“天涯海角人求我,行到天涯不见人。”
炙手可热 唐 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和风细雨 南朝 陈 张正见《陪衡阳游耆阇诗》:“清风吹麦垄,细雨濯梅林。”
饥肠辘辘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西湖主》:“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
成竹在胸 宋 苏轼《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