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一生的成语故事


九死一生

拼音jiǔ sǐ yī shēng

基本解释九:表示次数或多数。形容多次经历生死危险而幸存。比喻情况极其危险。

出处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唐 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九死一生的典故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得到楚怀王的重用,主张联齐抗秦,在同贵族子兰、靳尚的斗争中被免职。楚顷襄王时,他被流放到边杜,但他的心还惦记着祖国和人民,他写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充分体现他的决心。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九死一生)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长嘘短气
万众一心 清 金安清《洋务宜遵祖训,安内攘外,自有成效说》:“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上下联络,万众一心。”
僧多粥少 王朔《浮出海面》:“国家有困难,僧多粥少,为国分忧嘛。”
仁义道德 唐·韩愈《原道》:“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沤沫槿艳 《太平广记》第351卷:“某非猎食者,哀君情切,因来奉救。沤沫槿艳,不必多怀。”
大失所望 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记》:“秦人大失望。”
之死靡二 《宋史·忠义传一》:“若敌王所忾,勇往无前,或衔命出疆,或授职守土,或寓官闲居,感激赴义,虽所处不同,论其捐躯徇节,之死靡二,则皆为忠义之上者也。”
衣锦还乡 《南史 刘之遴传》:“武帝谓曰:‘卿母年德并高,故会卿衣锦还乡,尽荣养之理。’”
命与仇谋 唐·韩愈《进学解》:“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目眩心花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7卷:“任道元抬头起来看见,惊得目眩心花,魂不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