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上一层楼的成语故事


更上一层楼

拼音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

基本解释原意是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后比喻使已取得的成绩再提高一步。

出处唐 王之涣《登鹳鹤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上一层楼的典故

开元年间,王之涣和当时另外两个诗人一王昌龄、高适,闲居长安。一天,三个人来到一家酒楼喝酒。刚刚坐定,就有十几个梨园伶官走了进来,奏起乐曲,准备演唱。他们三人边喝边打赌说:“我们都喜欢作诗,从未分出优劣。今天我们谁也别说话,看看她们唱谁的诗多。”

这时,一位姑娘开口唱了王昌龄的一首《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面带微笑,用筷头蘸上酒,赶紧在桌上划了一横。第二个姑娘唱了一首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的前四句,高适也如法炮制,也在桌子上划了一横。两个人笑嘻嘻地盯着王之涣。这时歌喉又起,唱的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王昌龄喜形于色,这一次却是慢悠悠地把筷子在王之涣、高适面前晃了晃,然后重重地添了一横。此时,王之涣真有些坐不住了:怎么没有人唱我的诗呢?他抬眼瞧了瞧,指着伶官中最美的一位姑娘,小声对王昌龄、 高适说:“她一定会唱我的诗,如果不是,我甘愿称二位为先言不虚出,这位最美的姑娘果然唱了王之涣的《凉州词》,这下王之涣乐了。他不划横,一拍桌子喊道:“乡巴佬,怎么样?”三人抚掌大笑,把满堂酒客搞得莫名其妙。

王之涣曾在冀州任过衡水县主簿,不久就遭人诬陷被撤职了。有一天,他来到蒲州,听说府城西南有一座鹳楼很有名,便趁着落日的余辉前去游览。这是一座三层高楼。王之涣登至顶层,不由得诗兴勃起,吟出了一首五绝。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诗的大意是:薄暮,白日衔山欲落,黄河之水滔滔东流归大海。楼中所见尚被青山所蔽、绿树所掩,只有登到楼的最高层,才能将这河山壮色尽收眼底。诗的最后两句,一直被人们作为一种追求崇高精神境界 的象征;成语“更上一层楼”也正是孕含着这个深意。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更上一层楼)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直言贾祸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五年》:“子好直言,必及于难。”
安适如常 叶圣陶《线下 孤独》:“待交了春,天气渐见和暖,就安适如常了。”
自暴自弃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掉舌鼓唇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9回:“妆女的呈娇献媚,令人消魂;耍丑的掉舌鼓唇,令人捧腹。”
想望丰采 《明史·冯琦传》:“数陈谠论,中外想望丰采,帝亦深眷倚。”
时易世变 晋 鲁褒《钱神论》:“当今之急,何用清谈?时易世变,古今异俗。”
反老还童 清 翟灏《通俗编 识馀》:“《急就章》‘长乐无极老复丁’即《参同契》所云老翁复丁壮也,今变之曰反老还童。”
民不畏死 《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自命不凡 清 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娄县沈童者,年甫冠,习帖括,自命不凡,有太阿出匣遽化长虹之概。”
休戚是同 《晋书·王导传》:“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