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勾销的成语故事

拼音yī bǐ gōu xiāo
基本解释勾销:取消;抹掉。用笔在书面材料上勾画一下;表示事情已经了结或取消。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一概不计较。
出处宋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第七卷:“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
一笔勾销的典故
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今苏州市)人。他出生于贫苦人家,两岁时,父亲就死了,母亲谢氏为生活所迫,只得带着他改嫁到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朱姓人家,从此范仲淹改名叫朱说。由于是母亲从范家带过来的,范仲淹在朱家所处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但是年幼的范仲淹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范仲淹刻苦好学,一有机会就向有学问的人请教,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渴望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建功立业。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辞别母亲,不远千里来到北宋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进入应天书院攻读。求学期间,他废寝忘食,昼夜苦读,从不浪费分秒时间,一连几年都是这样。由于生活日益贫困,有时他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从没有脱下衣服好好睡过一个舒服觉。范仲淹有个同学是南都留守的儿子,对范仲淹勤奋苦学的精神相当钦佩,就告诉他的父亲。留守听了很是感动,让他的儿子带些好酒好菜送给范仲淹。盛情难却,范仲淹只得收下。可是他并没有去享受这顿美餐,而是任由这些食物放在那里直至腐烂。留守的儿子很不解,就去问范仲淹为什么这样做。范仲淹说:“我对令尊的美意心存感激,只是我喝粥已成习惯,并不觉得苦;如果我现在就贪图美味,以后怎么能再吃得下苦呢!”
有志者,事竟成。四年后,范仲淹高中进士,不久就出任广德军司理参军,他回家把母亲接来,恢复了自己原来的姓名。
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进犯,边关告急。范仲淹主动请缨,要求到陕甘边疆去担负抵御西夏进犯的重任。由于范仲淹治军有方,爱抚士卒,在反击西夏进攻的战斗中,军民一心,频频取得胜利。从此,西夏人不敢再轻易进犯。在范仲淹的努力下,双方正式议和。
由于抵御西夏有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城担任副宰相一职,开始在政治上大展鸿图。他联合富弼、欧阳修等人进行改革,开始实行“新政”。
范仲淹推行“新政”雷厉风行,对官员的考核与任命极为严格。他亲自取来各地官员名册,一个个检查他们的任职情况,对于那些碌碌无为的官员毫不心慈手软。当他发现有人“在其位,不谋其政”时,就将此人的名字从名册上一笔勾销,逐出官场,另外选拔一些比较干练的人上马。富弼对范仲淹素来恨敬重,看到他在整肃吏治上如此不留情面,不免有些担心,便从旁劝阻说:“把一个人的名字从名册上一笔勾掉很容易,可是这样一来,被勾去名字的人就要全家痛哭了!”范仲淹斩钉截铁地回答道:“他一家人哭,总比他们祸害千家万户,让千家万户悲哭要好得多吧!”
遗憾的是,由于改革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不到一年便夭折了。范仲淹也被贬到陕西任四路宣抚使。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一笔勾销)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 成语 | 历史出处 |
|---|---|
| 正本溯源 |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序》:“孔子既不得位,不能垂诸制度礼乐,是以为之正本溯源。” |
| 学贯中西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6回:“博了个熟识时务,学贯中西的名气。” |
| 开门见山 | 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评》:“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
| 好说歹说 | 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回:“掌柜的便同他们好说歹说,说我们都是乡邻,你们也犯不着来害我。” |
| 残花败柳 | 元 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休把似残花败柳冤仇结,我与你生男长女填还彻,指望生则同衾,死则共穴。” |
| 学以致用 | 李新《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结合实际工作和革命斗争的需要来学,学以致用,并且勤学苦学。” |
| 自力更生 |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中国不但会自力更生,而且也就能解除其他国家维护中国的独立与完整的麻烦。” |
| 力小任重 | 《周易·系辞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
| 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3回:“这是送上门的。你老人家休错这主意,过这村,就没这店了。” |
| 形影相顾 | 《晋书·桓温传》:“省之惋愕,不解所由,形影相顾,陨越无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