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筠之节的成语故事


松筠之节

拼音sōng yún zhī jié

基本解释松与竹材质坚韧,岁寒不凋,因以“松筠之节”比喻坚贞的节操。筠,竹。

出处唐·魏征《隋书·柳庄传》:“梁主奕叶重光,委诚朝廷,而今已后,方见松筠之节。”


松筠之节的典故

公元579年,北周宣帝宇文赟病死,年幼的静帝宇文阐即位,内史大夫郑泽和御史大夫刘昉伪造诏书召杨坚入宫总揽军政大权,后梁大臣柳庄奉明帝萧岿之意入关,杨坚召见他并夸梁明帝有松筠之节,缓和了双边关系,共同对付尉迟迥。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松筠之节)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动天地,感鬼神 金·元好问《陶然集诗序》:“诗之极致,可以动天地,感鬼神。”
刚正不阿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一员官》:“济南同知吴公,刚正不阿。”
斗唇合舌 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韩三十五老大汉向同年觅得一副使,而更学斗唇合舌。”
人心归向 《晋书·熊远传》:“人心所归,惟道与义。”
一文不名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佞幸列传》:“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唯物主义 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没有同这些反面的东西作过斗争,你那个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不巩固的。”
神采奕奕 明 沈德符《野获编 玩具》:“细视良久,则笔意透出绢外,神采奕奕。”
进道若退 《老子》:“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救经引足 荀况《荀子 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
绊脚石 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至于蒋介石呢,他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是人民抗战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