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而同的成语故事


不谋而同

拼音bù móu ér tóng

基本解释谋:商量。事先没有商量,言行都保持一致。

出处唐 韩愈《请上尊号表》:“考其所陈,中于义理,天人合愿,不谋而同。”


不谋而同的典故

东汉末年,关中地区大乱,军阀混战,韩遂与马腾各自争霸,曹操派钟繇去监督他们,命他们各派一子到京城做人质。后来马超韩遂等惶惶不安,决定共同对付曹操,推举韩遂为都督。韩遂的部将阎行反对起兵:“现在关中各将不谋而同,好像老天命定如此。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不谋而同)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知无不言,言无不听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9回:“此时素臣正在得君,真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听。旬月之内,把在京在外贪官污吏参劾殆尽。”
严刑峻法 东汉 班固《汉书 丙吉传》:“后遭条狱之诏,吉扞拒大难,不避严刑峻法。”
陌路相逢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八回:“我与你家小姐陌路相逢,欲言恩,恩深难言;欲言情,又无情可言。”
仰屋著书 《梁书·南平元襄王伟传》:“下官历观世人,多有不好欢乐,乃仰眠床上,看屋梁而著书。千秋万岁,谁传此者。”
必由之路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宋 朱熹注:“义者行事之宜,谓认路,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路,而不可须臾舍矣。”
语短情长 袁鹰《悲欢·深深的怀念》:“‘人民,真是太伟大了!’这句语短情长的衷心赞叹,我想,是足以代表所有长征战士的心意的。”
今是昨非 晋 陶潜《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本末倒置 金 无名氏《绥德州新学记》:“而牧之者当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番,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
将伯之呼 清·严复《浮生六记》第三卷:“余欲再至靖江,作将伯之呼。”
珠玉之论 《书言故事·谈论类》:“不聆珠玉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