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面儒生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出处《资治通鉴 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温详之徒,皆白面儒生,乌合为群,徒恃长河以自固;若大军济河,必望旗震坏,不待战也。”
基础信息
拼音bái miàn rú shēng
注音ㄅㄞˊ ㄇ一ㄢˋ ㄖㄨˊ ㄕㄥ
繁体白靣儒生
感情白面儒生是中性词。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同“白面书生”。
近义词白面书生、白面儒冠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斩钉截铁(意思解释)
 - 个人主义(意思解释)
 - 超俗绝世(意思解释)
 - 人面兽心(意思解释)
 - 犀牛望月(意思解释)
 - 掉以轻心(意思解释)
 - 年少无知(意思解释)
 - 反治其身(意思解释)
 - 识字知书(意思解释)
 - 粗制滥造(意思解释)
 - 抱恨黄泉(意思解释)
 - 女扮男装(意思解释)
 - 冲锋陷阵(意思解释)
 - 比众不同(意思解释)
 - 举直错枉(意思解释)
 - 闲情逸趣(意思解释)
 - 依样画葫芦(意思解释)
 - 立竿见影(意思解释)
 - 稳如泰山(意思解释)
 - 众所瞻望(意思解释)
 - 雅俗共赏(意思解释)
 - 一览无余(意思解释)
 - 过甚其词(意思解释)
 - 悲不自胜(意思解释)
 - 哀兵必胜(意思解释)
 - 河山之德(意思解释)
 - 拼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意思解释)
 - 亡魂失魄(意思解释)
 
※ 白面儒生的意思解释、白面儒生是什么意思由词典库提供。
相关成语
| 成语 | 解释 | 
|---|---|
| 殊途同归 | 殊:不同的。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 
| 魑魅魍魉 | 魑魅:也作“螭魅”;古代传说中山里湖沼里的鬼怪妖精;魍魉:亦作“罔两”;古代传说中的山川精怪。指害人的鬼怪。后用来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原作“魑魅罔两”。 | 
| 冠履倒置 | 比喻上下位置颠倒,尊卑不分。 | 
| 前因后果 | 佛教讲;先前种什么因;后来就结什么果;指事情发生的起因和它的结果。指事情的全部过程。 | 
| 斗唇合舌 | 犹言耍嘴皮子,卖弄口才。 | 
| 百战百胜 | 打一百次仗;胜一百次。形容善于作战;所向无敌。 | 
| 以身试法 | 身:亲身;指生命;试:尝试;法:法律;刑法。拿性命去尝试法律。 | 
| 通都大邑 | 都:都市;邑:城。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 | 
| 大失所望 | 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形容非常失望。 | 
| 识字知书 | 谓有文化知识。 | 
| 青云直上 | 青云:指青天。直线上升;向高空飞腾直上。比喻人的地位直线上升。 | 
| 牛郎织女 | 牛郎织女是从牵牛星和织女星两个星名衍化而成的传统神话中的两个主角。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织造云锦;但跟牛郎结婚以后;就中断织锦;致使天帝震怒;责令分离;每年七夕准相会一次。现比喻夫妻长期分离。 | 
| 稳如泰山 | 稳:稳固。稳固得像泰山一样。形容极其稳固;不可动摇。 | 
| 二三其意 | 即三心二意。指心意不专一,反复无常。 | 
| 踵武前贤 | 踵:脚跟。武:足迹。跟随着前人的脚步走。比喻效法前人。 | 
| 汲汲顾影 | 惶惶然自顾其影,孤苦失望的样子。也指频频地自顾其影,洋洋得意的样子。 | 
| 意料之外 | 没有想到的。 | 
| 今古奇观 | 奇观:奇异的景象。指古今奇怪而少见的事。 | 
|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 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 
| 纷红骇绿 | 纷:纷披;红:指红花;骇:散乱;绿:指绿叶。纷披散乱的红花绿叶。形容花草树木随风摆动。 | 
| 惹是生非 | 惹:引起。非:事端。招惹是非;引争事端。 | 
| 药石无效 | 药石:药和治病的石针。药和石针都不见效。形容病情严重。 | 
| 是非曲直 | 曲:无理;直:有理。指对事物的评断。 | 
| 今夕何夕 | 今夜是何夜?多用作赞叹语。谓此是良辰。 | 
| 变态百出 | 形容事物形态变化之多。 | 
| 死胡同 | 指只有一个出入口的胡同。比喻绝境、绝路。 | 
| 为所欲为 | 做想要做的事。形容任意而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为:做。 | 
| 一清二楚 | 十分明白、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