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诸四夷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放:放逐;四夷:古代对华夏族以外民族的蔑称。指放逐到四方边远地区。
出处鲁迅《对于批评家的希望》:“我所希望的不过愿其有一点常识,例如……出洋留学和‘放诸四夷’的区别,笋和竹的区别。”
基础信息
拼音fàng zhū sì yí
注音ㄈㄤˋ ㄓㄨ ㄙˋ 一ˊ
繁体放諸四夷
感情放诸四夷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放逐。
近义词放诸四裔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从容不迫(意思解释)
 - 说东道西(意思解释)
 - 骄生惯养(意思解释)
 - 不辱使命(意思解释)
 - 尾生之信(意思解释)
 - 香销玉沉(意思解释)
 - 费尽心机(意思解释)
 - 和风细雨(意思解释)
 - 来踪去迹(意思解释)
 - 兵荒马乱(意思解释)
 - 肝胆过人(意思解释)
 - 不费吹灰之力(意思解释)
 - 悬崖勒马(意思解释)
 - 语不惊人(意思解释)
 - 直捣黄龙(意思解释)
 - 隳肝沥胆(意思解释)
 - 大开方便之门(意思解释)
 - 茕茕孑立(意思解释)
 - 不置可否(意思解释)
 -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意思解释)
 - 熟能生巧(意思解释)
 - 举世无敌(意思解释)
 - 聪明反被聪明误(意思解释)
 - 一窍不通(意思解释)
 - 家破人亡(意思解释)
 - 不合时宜(意思解释)
 - 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意思解释)
 - 半新不旧(意思解释)
 
※ 放诸四夷的意思解释、放诸四夷是什么意思由词典库提供。
相关成语
| 成语 | 解释 | 
|---|---|
| 倒果为因 | 把结果当成原因,颠倒了因果关系。 | 
| 坐薪悬胆 | 坐卧在柴草上,悬胆尝其味。比喻刻苦自励,奋发图强。 | 
|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 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 
| 防患于未然 | 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 | 
| 诛求无度 | 敛取、需索财贿没有限度。 | 
| 断断续续 | 不连续的,具有无条理的和不连贯的特性。 | 
| 空费词说 | 说的话别人不听,等于白说。 | 
|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 眼红:激怒的样子。仇敌碰在一起,彼此更加激怒。 | 
| 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 比喻说话夸大之极。 | 
| 经纬天下 | 经,纬:治理。指治理国家。 | 
| 之死靡二 | 同“之死靡它”。 | 
| 纷乱如麻 | 麻:麻团。交错杂乱像一团乱麻。 | 
| 花言巧语 | 原指铺张修饰而无实际内容的言语或文辞。后指虚假而动听的话;也指说虚假而动听的话。 | 
| 正人君子 | 旧时指正直;有道德的人物。现多用来讽刺假装正经的人。 | 
| 弟子孩儿 | 弟子:歌妓,妓女。婊子养的。 | 
| 吴头楚尾 | 今江西北部,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它处于吴地长江的上游,楚地长江的下游,好象首尾互相衔接。 | 
| 不置可否 | 置:搁;放;可:行;否:不行。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也作“不加可否。” | 
| 意兴索然 | 索然:全无,空尽。兴致全无。形容一点兴致也没有。亦作“兴致索然”。 | 
| 打情卖笑 | 打情骂俏,指男女调情。 | 
| 香火姻缘 | 香和灯火都用于供佛,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香火因缘”。《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 
| 地大物博 | 地域辽阔;物产丰富。 | 
| 安闲自得 | 自得:自己感到舒适。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 | 
| 粉墨登场 | 粉墨:搽脸和画眉的化妆品。指化装后登台演戏。比喻乔装打扮一番;登上政治舞台。也比喻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角色;像演戏一样活动。 | 
| 男大当婚 | 指男子成年后要娶亲成家。 | 
| 飞蛾扑火 | 蛾:像蝴蝶似的昆虫。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 | 
| 一刹那 | 刹那:梵文ksana的音译。指十分短促的时间。 | 
| 众所瞻望 | 瞻望:仰望。大家所仰望的。形容为大家所敬仰。 | 
| 如火如荼 | 荼:音图。像火一样红;像茅草花一样白。比喻气势浩大而热烈。 |